概述: 庐山东林大佛位于庐山山麓,北依庐山主峰,群山环抱,山水相连,是一难得的修身养性之所。弥陀坛城,净宗道场,朝圣胜地,世外桃源,更融汇东林祖庭千余年的净土文化,一个集朝圣、修行、弘法、教育、慈善、安养为一体的一方净土即将出现。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,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,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形式,将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依序展开,建筑空间开合有致,起伏跌宕,沿中轴线由缓而陟,逐渐上升,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,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,踏阶两侧绿树浓阴,郁郁葱葱,登山阶梯时平时起,间有虹桥飞跨,平台远眺,形成一个视野开合,高度起伏,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,使阿弥陀佛的神秘、慈悲、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,以表达最终回归西方净土,吾辈众生蒙佛金色手臂接引,得以离开生死轮回,往生到极乐世界,幸快生平。 |
 |
|
项目概要: 项目在既有的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,其大佛坐落位置,大佛景区中轴线走向,沿中轴线展开的主要建筑的建筑标高,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意向,加以具体化与深入化,使详细规划的主要规划意图得以实现。景区沿中轴线布置,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方式,将大佛景区按照:①山门前区:②释迦殿景区:③三圣殿景区:④观佛阁景区:⑤飞虹桥景区:⑥拜佛台景区:⑦佛座景区七个景区依序展开,建筑空间开合有致,起伏跌宕,其间联以钟鼓楼、登山阶梯、服务设施等,使整个大佛景区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,其由缓而陡,逐渐升起,佛坐落在半空之中,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,踏阶两侧绿树浓阴,郁郁葱葱,登山阶梯时平时起,间有虹桥飞跨,平台远眺,形成一个视野开合,高度起伏、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。使阿弥陀佛的神秘、仁慈与宏伟、庄严,渐次展现在香客和游人面前。 |
建筑创意 庐山东林寺创于晋,盛于唐。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,而唐代是佛教净土宗最为繁盛的时期,唐代不仅建造了大量规模恢宏、造型华美的净土寺院,而且,敦煌唐代壁画中所保留的大量净土变壁画,使我们对唐代净土寺院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理解,它既是对盛唐辉煌的佛教建筑文化的回忆,也是对盛世佛教文化的向往。所以,东林寺大佛景区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,力求准确、全面地再现盛唐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、造型与装饰形式,不仅在空间与建筑形式上,而且在装饰细部上,力求充分体现大唐风韵,以体现光大佛教文化,再现盛世辉煌的主题。
|
①山门区 大佛景区建筑群沿轴线布置,在轴线南端,与环庐山干线公路相邻,用一个乌头门形式的唐式影壁作为屏障,也作为景区的南部边界。由乌头门式影壁与山门,及山门前两侧作为附属用房配置的厢房,构成一个入口空间。中轴线两侧厢房后为入口区停车场。
②释迦殿区 山门以内有错综复杂的水面、平台、虹桥、和凹字形平面的开敞廊亭及正殿,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空间,这是一个敞开胸脯欢迎接引性的空间,也是一个表现唐代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的空间。凹字形建筑两翼为开敞布置的廊亭,可供游人香客停留驻足,而正殿为天王殿,内供四大天王,弥勒接引佛和韦陀护法神。形成空间序列的第一个高潮景区。这里可以举行宏大的佛教礼仪仪式表演活动。释迦殿景区以凹字形空间、歇山式屋顶、对称布置的廊、亭,及层叠展开的水上平台,唐式万字版勾栏,构成了唐代净土变壁画中西方佛国净土寺院欢快、欣悦的空间场景,为整个景区的佛国净土氛围提供了一个空间与造型上的铺垫。
③经幢区 观佛阁后左右对称布置经幢。虽然,在唐代时这里应该是放置钟楼和藏经楼,但为了适应现代佛教仪规的要求,按地形的空间格局,布置经幢。但经幢的建筑形式应该表现唐代经幢的式样与风格。使经幢成为主要殿阁——三圣殿前左右侍立的重要建筑,也成为天王殿景区与三圣殿景区的一个过渡性景区。经幢布置在向上攀登的阶梯两侧,正可成为高踞于上的三圣殿与大佛的前导空间。
④三圣殿区 三圣殿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中国宗教圣山的空间格局。其主殿高踞于庭院北端的高地上,通过三重台基,和重重台阶到达。庭院前部为一个过殿,其形式为典型的唐代殿挟屋的形式,中间为主门,两侧为侧门。配置相应佛座。挟屋殿两侧通过爬山叠廊与三圣殿相联,形成一个尺度恢宏的大型庭院,并再现唐代净土寺院回廊院格局。廊于处理成透廊,两侧通透,可以透过廊于,尽览廊内外景色,如同为三圣殿罩了一条纱裙,既宏伟辉煌,又神秘幽静。庭院内除了登殿阶道与掩映的绿树浓阴外,还在轴线上布置了一道乌头门,与两个唐式八角亭。起到空间点缀的作用。亭内可设碑刻,记录净土宗与东林寺的历史,及建造东林大佛的盛举,既可传之后人以为永志,又可供香客与游人驻足欣赏。三圣殿为重檐庑殿,殿身七间,周匝副阶,平面为九间,是中轴线上等级规格最高的大殿,其中供奉阿弥陀佛等西方三圣,构成东林大佛景区的主殿,可以在殿堂中,及殿前宏大的庭院中举行大规模念佛礼仪。是大佛景区的重要礼佛空间。三圣殿庭院前部两侧,布置服务性建筑,设置小卖、管理、洗手间等设施,建筑对称布置,为单檐5间悬山顶。三圣殿后直接登山阶梯,以略近唐代宫殿龙尾道的形式循循而上,阶梯间利用休息平台,设置观赏台,既起到一个间歇休息的作用,也可以驻足回望,增加登山路上的观景情趣,减少登山的劳顿感。
⑤观佛阁区 观佛阁位于登临大佛阶梯的中段,位于飞虹桥前,既是一个中间平缓的休息路段,也是一个瞻仰大佛,并回望三圣殿、天王殿的重要观景点。观佛阁中设置有十六幅壁画。观佛阁为单檐八角亭榭式楼阁,与现存日本法隆寺梦殿形制相同,且位于半山之中,以其雄伟的轮廓,正可昭显唐代建筑雄大舒展的风韵。
⑥飞虹桥区 大佛景区中利用山体中的谷涧,设置了一座飞虹桥,桥体建议设计为拱形,如空中飞虹,桥栏以唐式栏干及相应寻杖、华版,再现唐代大型虹桥的形式。并形成一个还愿堂与礼佛台之间的平缓区,可以在等山之路上,稍加休憩,也可以作为最后登临大佛佛座礼拜大佛的情绪酝酿区段。桥下茂密的林木,使人如在半天空中,有如等临佛境的感觉。跨过飞虹桥,在继续登山之前,设置了一个前导的过渡空间通过设置乌头门的作法,加强最后登山拜佛的情绪酝酿,也作为登临佛台的前导空间。平台两侧设置钟鼓楼。其后的登山阶梯,为了减缓急剧升高的山体标高,通过圆形阶梯,延长登山的线路长度,从而使登山的坡度减缓,并穿插以雕塑、花木与泉水,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动感的登山阶梯路线,减少登山的枯燥感与劳累感。
⑦拜佛台区 在即将登临大佛佛座前,触摸大佛佛座时,在佛座平台之下,设置一个拜佛台案。拜佛台案前两边为法物流通的服务用房。
⑧大佛佛座 佛座是东林大佛的所在,是宏伟佛尊屹立之处,位于景区中轴线的最高点,佛座呈正方形,内为三重汉白玉阶基,略近天坛的形制,但栏杆、阶基须按唐代的装饰纹样与制度。大佛立于圆形须弥座上,高高屹立。三重佛台可以供礼佛信众登临与绕佛礼拜。佛座周围的佛台按照曼陀罗格局,在佛台四周布置八尊菩萨。并布置草地、绿化。四周设置敞廊,既可在廊中设坐凳,供礼佛信众静坐屏息的观想、念佛,也为大佛佛座形成了一个空间的边界,使佛台区在宏伟中显出亲切宜人的尺度。廊外佛台边缘设墟墙,起到一个围合与安全防护的作用。佛座下四周可以利用高差,适当布置一些服务、管理性空间,作为大佛佛座区的功能性用房。另外,在景区中轴线右侧设上山车道,蜿蜒而上,在还愿堂后的飞虹桥引桥下与人行登山路线立体交叉,继续向上,至大佛佛座左侧。这一车路,既可以为佛座区提供服务,也可以为贵宾及年老体弱者提供便利,还起到消防通道的作用。 以上仅对景区中轴线的建筑点作了简要说明,除中轴线建筑外还有:东林新院、闭关中心、大德精舍、隐逸文化区、比丘尼院、安养院(即临终关怀、助念送往生的场所)。 另注:建筑方案仍在调整中
|
|
 |
|
 |
|
 |
|
 |
|
 |
|
 |
|
 |
|
 |
|
 |
|
|
您也许还希望关注以下信息: 东林大佛工程最新消息 东林大佛缘起 东林大佛净土苑建筑规划说明 东林大佛建设进程大事记 东林大佛胜缘记(视频花絮) 四十八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疏 [视频]报恩祈愿文 建设理念 造像功德 功德芳名 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下面几个平台 在线佛堂 网上听经台 动画视频专区 法宝赠送 回到首页
|
南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