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陀光明 施及异类
——关于几则古今动物往生公案的思考
《净土》2020年第6期 文/李一愿
引言
众生久远劫来,流浪生死,无有出期。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等同一子,哪怕是蜎飞蠕动之类,只要能一念回心,信愿念佛,也能蒙阿弥陀佛接引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古今各类往生录里就记载着很多动物往生的公案,使人震惊之余,不禁感叹阿弥陀佛穷微极妙的深宏誓愿。这里介绍几则古今比较有代表性的动物往生公案,相信会对大家的内心有所触动。
一、几则公案
(一)八哥念佛,口生莲花
《佛祖统纪》记载,宋朝元祐年间,有一位长沙郡人,养了一只鸲鹆,俗称为“八八儿”,也就是八哥。这只八哥偶然听到一位僧人念佛,也随口跟着念,早晚不断。长沙郡人因此就把八哥送给了僧人。
过了很久,八哥死了,僧人就用小棺材把它安葬了。过了不久,八哥的墓上生出一枝莲花,开棺寻看,这枝莲花的根竟是从八哥的口中生出的。有人为其作颂云:“有一灵禽八八儿,解随僧口念阿弥。死埋平地莲花发,我辈为人岂不知。”
王龙舒居士在《龙舒净土文》中也引了这个公案,并说:“盖以阿弥陀佛有誓愿云,众生念我名号者,必生我国。凡言众生者,上至天人,下至微细虫蚁之类皆是。以此观之,则此八八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。人而不知,人而不修,可痛惜哉!”
(二)鹦鹉定课,还归西方
《见闻录》记载,明朝的时候,岭南有一位读书人,养了一只白鹦鹉。这只鹦鹉每天早晨都会诵观音圣号和《白衣咒》,还能诵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、苏东坡的《赤壁赋》,以及李白的诗等。如果鹦鹉的早课没有做完,让它背诵诗文,它也不会理睬。
有一天,鹦鹉对主人说:“我从西方来,还从西方去。”当天晚上,鹦鹉就奄然化去。
(三)寺院雄鸡,念佛立化
《虚云和尚年谱》记载,一九〇三年,虚云老和尚在云南闭关的时候,来了一位迎祥寺的僧人,说他们寺里有一只被放生的雄鸡,有数斤重,而且极为凶恶好斗,别的鸡都被它所伤。虚云老和尚就为这只鸡授三皈依,并教它念佛。
过了不久,这只鸡不再像以前那么好斗,常常独自栖息树上,见到虫子也不伤害,不给它吃的就不吃。过了一段时间,这只鸡听到钟磬的声音就会随众上殿,功课结束以后仍然回到树上。人们教它念佛,它的口中就会发出“佛佛佛”的声音。又过了两年,有一天晚课结束以后,这只鸡昂首站立,张开翅膀扇了三下,作出念佛的样子而立化,数日不变,人们把它装龛安葬了。
虚云老和尚专门为这只鸡撰写铭文:“好斗成性此鸡雄,伤冠拔羽血流红。知畏奉戒狂心歇,素食孤栖不害虫。两目瞻仰黄金相,念佛喔喔何从容。旋绕三扑奄然化,众生与佛将毋同。”
(四)鹦鹉往生,烧出舍利
《净土资粮信愿行续编》里讲述了一只鹦鹉念佛往生的事迹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位白居士家里养了一只鹦鹉。这只鹦鹉最初是被人从四川贩卖到包头的,一开始性情很凶悍,见人就啄,经常扇着翅膀怪叫,声音很刺耳。主人后来心生厌烦,就把这只鹦鹉送给白居士喂养。
白居士一家都是佛弟子,家里经常饲养着一些放生的禽畜之类。这只鹦鹉到了白居士家以后,在佛音的熏陶下,性情变得温顺,还受了三皈依。过了不久,鹦鹉学会了念佛,天天念佛不断,还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。有一次白居士家来了一位客人,鹦鹉就对其说:“念佛吧!好好念佛,念阿弥陀佛!”
鹦鹉于一九九八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下午逝去,这时它已经在白居士家待了十四年。鹦鹉临终的时候,白居士全家为它助念了一天。之后,又在念佛堂为它念佛七天。一七圆满以后,这只鹦鹉的身体变得非常柔软,羽毛柔顺艳丽,和活着时一样。人们为它火化以后,从灰中捡拾出舍利子和舍利花数十枚,而且舌头不坏,质如卵石。
二、一点思考
以上几个公案,带给我们很多震撼与思考。
一切众生皆有佛性
这些畜生道的众生为什么能往生呢?因为它们也有与佛平等不二的觉性。也就是说,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的体性是一致的,唯其一致方能感应道交。心佛众生等无差别,觉悟则为诸佛,迷惑则为众生。众生由于烦惑未断,因而沉沦三界六道,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之中互相食啖,这是非常可怕的,也是非常可悲的。我们所杀害与食啖的众生,往往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因缘。《梵网经》云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,亦杀我故身。”一切众生都有平等不二的真如自性,因而杀害众生,不仅是杀害自己的过去父母,也是杀害未来诸佛。
凡遇有缘众生,不仅不能伤害,还应该帮助它们解脱。遇到畜生道众生,应为它们授三皈依,劝它们念佛求生净土。曾经有人这样问莲池大师:“放生鱼鸟等,念佛持咒,愿彼往生,可往生否?”大师回答说:“罪轻缘熟,承法力亦得往生。罪重缘疏,止灭罪改形善趣。放生咒愿之人,福不唐丧。”众生心力不可思议,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,虽然动物堕落在畜生道,但是一旦遇到殊胜因缘,它们也许会比我们更早得到解脱,甚至有可能是它们来救度我们。
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云:“我若成正觉,立名无量寿。众生闻此号,俱来我刹中。”阿弥陀佛悲心无量,经过五大劫的思惟,最终决定以名号来平等救度九法界众生,这是甚深微妙的智慧善巧。阿弥陀佛名号中所具足的清净光明,能够突破一切障碍。前面几则公案中的鸟类,都有宿世的善根,因而能够遇到佛法,乃至念佛。虽然它们因造恶而堕入畜生道,但是通过佛号的熏习,它们往昔的善根就被唤起,因此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,这是法尔自然的道理。
对于往生的条件,有的人说必须要念至功夫成片才能往生,也有的人说必须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。倘若果真如此,那么这些鸟类往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。要知道,阿弥陀佛救度苦难众生的心是极其迫切的,如果往生的门槛设得很高,这本身就与阿弥陀佛的本怀不相应。对于往生的条件,蕅益大师已经说得很清楚: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”(《阿弥陀经要解》)这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。
《三宝感应要略录》里也记载了一则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迹:
执师子国(今斯里兰卡)西南方向不知多远的地方有一个绝岛,住着五百余户人家。这些人都是捕鸟为食,从来没有听闻过佛法。有一天忽然有数千条大鱼从海上游来,而且都能像人一样讲话,口里唱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岛上的人见了,不知怎么回事,就根据大鱼所唱,为它们取名为“阿弥陀鱼”。有人唱阿弥陀佛,鱼就会渐渐靠近岸边。如果不断地唱阿弥陀佛,鱼过来以后即使被杀,也不会逃走。如果人们长时间唱阿弥陀佛,抓到的鱼肉味最好。如果只是短时间唱阿弥陀佛,抓到的鱼肉里就会有苦味。岛上的人因为喜欢吃鱼肉,所以就以唱阿弥陀佛为业。最初吃鱼的人中,有一人死后三个月,乘着紫云放着光明来到这个海岛,对人们说:“我是捕鱼人中的老者,命终往生极乐世界了。之前念佛的那些大鱼,都是阿弥陀佛化现的。阿弥陀佛怜悯我们愚痴,所以化为大鱼,劝我们念佛。如果有人不信,请看那些鱼骨,都是莲花。”人们听了都非常欢喜,见他们所扔掉的鱼骨,果然都是莲花。人们都醒悟过来,不再杀生,都念阿弥陀佛。这些人后来都往生极乐世界,海岛也空荒很久了。
一群捕鱼之人,最后竟能全部往生极乐世界,留下一座荒岛,这是一件想想都觉得壮观的事。这个公案再次证明,阿弥陀佛的悲心已经到了极处,只要众生具足信愿,就一定能往生,除此之外没有附加任何条件,真正称得上是无条件的救度。死心禅师曾经说过:“弥陀甚易念,净土甚易生。”这是真正参透阿弥陀佛本怀的悟道之言。
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
能够遇到净土法门,能够听闻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是非常稀有难得的。正如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所说:“若不往昔修福慧,于此正法不能闻。已曾供养诸如来,是故汝等闻斯义。”上述那些畜生道的众生,固然由于迷惑造业而堕入恶道,而它们能够遇到净土法门,又能够念佛,就说明它们具有甚深的善根福德。为什么呢?蕅益大师对净土法门的善男子善女人有一个极具见地的界定:“善男女者,不论出家在家,贵贱老少,六趣四生,但闻佛名,即多劫善根成熟,五逆十恶皆名善也。”(《阿弥陀经要解》)
如果说人道众生遇到因缘还能够修积功德的话,那么畜生道的众生是没有太多机会积功累德的,它们怎么也能往生极乐呢?蕅益大师说得很透彻:“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,令信愿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。”“菩提正道名善根,即亲因。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,即助缘。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,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,皆不可生净土。唯以信愿执持名号,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。”(《阿弥陀经要解》)也就是说,真正的多善根、多福德并不是指众生一般的善福,而是特指信愿持名。只要众生信愿持名,就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阿弥陀佛就把他果地的全部功德授予念佛的众生。而阿弥陀佛的果地全部功德,乃是由佛的大愿(多善根之因)和大行(多福德之缘)所成就的。因此从本质上而言,众生往生的资粮并不是自己修得的,而是由阿弥陀佛授予的,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之果觉,作众生往生之因心。众生念念信愿持名,就是念念在接纳阿弥陀佛授予的全部果地功德。古德说,一句弥陀,成佛有余,这是真实不虚的。
这些畜生道众生通过佛号熏染,善根显发,当下就接纳了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果地功德,临终蒙佛接引,往生净土,脱去畜生的皮毛,与莲池海会圣众把手同行。其事迥出常情,其理甚深难思!由此可知,净土法门确实是“越三祇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”,真正体现了一切诸佛救度众生的本怀。
结语
《虚云和尚年谱》中记载,一九一二年在滇藏佛教会中,虚云老和尚遇到一件小异事。有乡人送来一只八哥放生,这只八哥已经能说话,一开始还吃肉,为它授三皈依后,并教以念佛,它就不再吃荤了,而且很驯善。八哥日常都会念佛号及观世音菩萨圣号。有一天,八哥忽然被一只老鹰捉去,飞在空中,只听到空中传来念佛声。虚云老和尚感慨地说:“虽以异类,尽此报身,生死之际,不舍念佛,何以人而不如鸟乎?”鸟兽尚能往生,我们生而为人,岂甘落后?只要信愿念佛,我们都能脱去肉体凡胎,成就清净庄严的清虚无极之体,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保证!
南无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