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阿弥陀经疏钞》讲记之十

净土杂志  2022-06-14  点击  次  

1.jpg

《佛说阿弥陀经疏钞》讲记之十

《净土》2021年第1期    文/释大安


诸位大德比丘、诸位居士同修:

 

请看文疏: 

四、述意,分三:初、愧己不德;二、明己所尚;三、原己释经。

初、愧己不德

 袾宏,末法下凡,穷陬晚学,罔通玄理,素鄙空谈,画饼何益饥肠,燕石难诬贾目。

 上明念佛获如是益,不念佛招如是损,故述己意,惟崇念佛。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。末法则生之不时,下凡则报之不胜,穷陬则见之不广,晚学则智之不深。事且未能,况复知理,明所言不足取信于人也。

前文叙说“通序大意”之明性、赞经与感时的法义,此段进入第四结构段,叙述自己撰著《疏钞》的心意。此由三重法义展开:一者惭愧自己德行浅陋;二者阐明自己所崇尚的愿景;三者审察究明自己注释此《阿弥陀经》之目的。

先看第一重法义,惭愧自己德行浅陋。文句中,莲祖自称法名“ 宏”,以示庄敬谦抑。古人称谓有名,有字,有号,“名”是父母(或剃度师)取的,不能改变。行冠礼后,同辈兄长朋友送他一个“字”。若他有社会地位,对他更恭敬,“字”也不称了,称他的“号”,或是称其出生的地名,或所住的寺庙。这些称谓都是有礼法内涵的。莲祖的法名叫 宏(是剃度师性天和尚起的),字佛慧,号莲池。古礼只有父母、老师可以称名,但是面对长辈,自己要称名,表示恭敬。

莲祖于此卑以自牧,自称法名,乃末法时期之博地凡夫。末法乃是对正法与像法而言。按佛教法运分三期,正法一千年,“正”是证的意思,以现量智,证实相理。此期佛教有教法、有修行、有教理、有证果者,故曰正法。像法一千年,“像”是相似的意思,以比量智,依稀见道,仿佛不真。此期佛教有教法、有修行,亦有教理,而无果证者,故曰像法。末法一万年,“末”有衰微的意思。此期佛教淆讹,唯尚斗诤,徒有教法、有教理,而罕有真修行者,更无证果者,故曰末法。吾人所处正是此末法之劫。

“穷陬”是称谓自己所出生的区域,乃南阎浮提之极东的边地,又称震旦国(中国原是特指南阎浮提之中心的天竺摩揭陀国)。莲祖一生自居学地,不敢以先辈自处,即便创立云栖丛林道场,亦不升座做方丈,故称晚学。

莲祖常自谓身虽出家修道,未能实契妙心,平素亦鄙夷言行不一之空谈。此并无实证之空谈,犹如画在纸上的饼,何能实饱饥肠;似玉的燕石,难以欺瞒精明商贾的眼目。此文句直显莲祖朴质的谦德,以及对浮华不实的贬抑。

疏文乃是对文句法义作更为详明的诠释。意谓上文阐明老实念佛者能获往生成佛之大利,而执理废事不念佛者,却招随业滞留三界之损害。于此莲祖诚恳述说自己的心愿,唯崇尚信愿念佛。首先以钝根自量,颛蒙念佛,一意西驰,亟免执理废事、不脱轮回之窠臼。莲祖自量钝根,乃是为末法净业行人作示范,亦与导祖自量“现是罪恶生死凡夫”,同一作略。正因为根钝,故难以凭自力断惑了生死,唯仰靠佛力了办离生死苦、得涅 乐之大事。此亦末法同仁不可或缺的见地与情怀。

莲祖又自况生不逢时,未能生在正法与像法时期,际此末法之秋,去圣时遥,圣贤隐伏,邪见日炽,烦惑增上。自己乃业系凡夫,非圣贤应化,是为报体不殊胜。又出生于偏僻区域,不生在佛法兴盛之中国,未能亲炙大善知识,是谓见之不广。晚学者,意谓非久修耆宿,则智慧不深远。事相修行尚且未能上轨道,何况通达心性玄妙之理?以此阐明自己所言所述不足取信于人,深感惭疚。

 

请看疏文:

 素鄙者,自知浅劣,愧鄙空谈,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也。画饼可知,喻空谈也。燕石者,似玉而非玉者也。贾胡者,西域贾人,善别宝者也。昔有得燕石者,自谓瑜瑾,骄眩俗目,冀得重售,以示贾胡。曰:“石也。”大惭而返。喻依稀见道,仿佛不真,明眼人前,堪作一笑。

莲祖以两个譬喻晓喻自己平生心迹。一是画饼充饥喻。莲祖平素自鄙空腹高心,谈玄说妙,譬如画饼充饥,徒有虚名,无补于实用。并援引《论语宪问》:“子曰: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”儒家君子尚且以言过其实为可耻,佛门修道人更应知惭知愧,不可大言欺世,贻误众生。固宜以钝根下凡自居。

二是燕石难诬贾目喻。燕山多产一种似玉的石头,昔有愚人得到一块燕石,以为美玉珍宝,以锦缎重重包裹,藏在华贵的木柜里,偶尔隆重展示出来。外行人不辨真伪,齐声赞叹。此愚人亦洋洋得意,希望有机缘售出,以获重利。有一次,将此燕石出示西域商人(贾胡)。西域商人走南闯北,贩运世界各地珍宝,训练出很高的鉴赏力,能识别各种珍宝的优劣真伪。此贾胡一见,便说:“这是燕石,贱如瓦甓。”此人大惭而返。以此譬喻小慧之流,精进用功,依稀见道,仿佛不真,实未能悟明心地,而妄谓自己大彻大悟,所作已办。然经明眼人勘验,便原形毕露,堪作一笑。可见修行当以质直本色为尚,切勿堕为未悟谓悟、未证谓证之增上慢者。

 

请看文疏:

二、明己所尚

 祗承先敕,笃奉斯经,望乐国为家乡,仰慈尊如怙恃。

 既揣钝根,事必师古。祗者,敬也。世主玉音,法王金口,均名曰敕。笃奉者,奉之至也。乐国言家乡者,寂灭净土,乃当人安身立命处,而舍离故里,飘泊他乡,游子伶仃,唯有思归一念而已。

此段文疏是第二重法义,述明自己历来所崇尚的愿心。此《阿弥陀经》乃十方无量诸佛现出广长舌相赞叹护念,殷勤劝勉一切众生信愿持名,往生极乐之出世大法。吾人幸得人身,幸闻此净土妙法,自宜至诚恭敬,遵奉释尊与十方诸佛之慈悲敕令,笃实信受此经之行法。静夜自惟,千生流浪,不知何处是我家乡?万劫逃亡,未识何人是我父母?吾人于永劫的轮回中,身心憔悴之际,忽然收到一封家书(喻指《阿弥陀经》),方知极乐莲邦乃是自己的家乡,阿弥陀佛乃是自己的慈父。是故悬望故园,撩衣便行,企仰悲父,一往情深。慧命再造,莲萼光荣,庆快平生。

莲祖于疏文中,详陈撰述此《阿弥陀经疏钞》之心迹。人贵有自知之明,自我定位既是“末法下凡”“穷陬晚学”之钝根浅劣者,是故撰此《疏钞》之事,必当以古为师。事必师古,出自《尚书说命》。商朝中兴之主高宗武丁,以梦求贤,绘画梦中形象,全国各地寻找,得傅说于傅岩之野,于是提拔他做宰相。可见圣君贤相,相待而生,感应遇合之机,亦是世法神奇处。高宗殷勤讨教修身治国之道,傅说对曰:“事不师古,以克永世,匪说攸闻。”意谓做事不效法古训,而要使国家长治久安,我傅说没有听说过。宜“监于先王成宪,其永无愆”。意谓宜借鉴先王成汤之典则法度,凡修身以至治天下,莫不尽善尽美,而永无过差之患。故人君之学,固以稽古为先,而尤以法祖为要。莲祖援引傅说之语警策自己,身为后觉者,必宜借鉴效法先觉者之所为。

世间君主所说的玉音,出世法王金口所宣的法语,均可名为敕令。作为佛子,自应拳拳服膺,笃实信奉此《阿弥陀经》之事理行法。所言极乐世界乃吾人之家乡者,可从事理两个层面说。一则从理上说,寂灭净土(常寂光土)乃是吾人故乡田地,本地风光,是安我法身、立我慧命处。二则从事相说,吾人一念无明妄动,迷失本心,随逐五欲六尘,是为舍离本觉故里,飘泊于三界六道。我等舍父逃逸之穷子,于异国他乡困顿伶仃之际,幸闻故乡音讯,乃知阿弥陀佛大慈父十劫殷勤盼子归。此土是大火聚,故乡乃清凉池;此土是牢狱,故乡是宝所;此土是冤家相逢仇怨,故乡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深知娑婆秽土与极乐故园苦乐美丑之天渊悬殊,唯有厌欣思归一念而已。是故行住坐卧,但常忆常念,句句接续,恳切求救,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。如是信愿称名,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,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。诚如彻悟大师念佛偈云:“已知安养是吾家,归去休教路更差。不念尘缘唯念佛,珍池高占宝莲华。”(《彻悟大师遗集》)

 

请看疏文:

 慈尊言怙恃者,父曰吾怙,母曰吾恃。佛以大慈大悲接引众生,是怀我以圣胎,饲我以法乳。即今内外身心,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,劬劳之德,昊天罔极。而乃叛弃本生,螟蛉异姓。惟应怀慕终身,左右无方,定省不违而已。

莲祖在此段疏文中,以深情的笔墨描述我等净业行人宜以纯孝之心,仰尊两土慈尊为父母,先以世间父母子女之情相比类。《诗经蓼莪》是我国最早表达孝敬父母的千古名篇,敬录全诗如下:
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

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哀哀父母,生我劳瘁。

瓶之罄矣,维罍之耻。鲜民之生,不如死之久矣!

无父何怙?无母何恃?出则衔恤,入则靡至!
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,

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!

南山烈烈,飘风发发。民莫不 ,我独何害!

南山律律,飘风弗弗。民莫不 ,我独不卒!

这是一首讥刺周幽王的诗。征夫常年在役所,父母二亲病亡之时,孝子不得送终,其哀伤忧思,不能自已。诗歌以比兴的手法,描述莪已蓼蓼长大,我视之以为非莪,反谓之蒿。孝子在役所思念父母,忧思恍惚,哀痛父母生我辛劳憔悴。瓶小而尽, 大而盈(刺王不使富分贫)。孤苦活世上,不如早死亡。无父何能覆冒(怙)?无母何可依赖(恃)?孝子之心,怙恃父母,依依然不可须臾离开。孝子出门则思之而忧,旋入门又不见父母,如入空室。父亲生我,慈母喂养我,抚摸我爱护我,成长我覆育我,照顾我挂念我,出出进进怀抱着我。如今我欲报父母之德,如昊天无际,我欲报亲恩之心亦无有穷极。南山险峻兮难登,飙风凄厉。他人皆得养其父母,我独不得终养父母。此诗所表达的孝敬情怀,千载之下诵读,亦回肠荡气,催人泪下。

世间父母慈爱子女,尚且如是天性自然地作覆护,作依赖。出世间的佛陀,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,视十方一切众生等同一子,如罗 罗,极悲一子地,超胜世间父母百千万亿倍。阿弥陀佛以悲心愿力,十劫以来垂手深渊,时时持宝莲台接引众生,此莲华乃是吾人转凡成圣之玄妙宫殿。又吾人此方念佛,彼七宝池莲蕊标名,是为怀我以圣胎。一得往生,水鸟树林咸宣妙法,或于此土得念佛三昧,亦得见佛闻法,是为饲我以法乳。

阿弥陀佛慈悲愿力,如天普盖,似地均擎,无有一人一法,能出其外,不在其中者。吾人即今去来动静,穿衣吃饭,行为事业,咸皆荷佛恩力,而得成立。所谓:一气不言含有象,万灵何处谢无私;夹路桃华风雨后,马蹄无地避残红。然吾人日用而不知,可谓不知佛恩、不报佛德之不肖子孙。甚或业障覆心,不信因果,诽谤大乘,更为叛弃本生父母之阐提。

虽在三界六道,生死疲劳,然吾人之衣里明珠未失,光寿性德恒存。《诗经小宛》有云:“螟蛉有子,蜾蠃负之。教诲尔子,式 似之。”意谓螟蛉产下幼蛾,细腰蜂儿背回巢穴,呼祝七日:“似我,似我。”则类同蜾蠃。此喻以善道教诲子孙,则如蜾蠃将得亲子。亦如吾人持念阿弥陀佛于心内,相续不断,终将揽佛德为己德,转凡成圣,契证自性弥陀。

是知阿弥陀佛以名号光明作佛事,于我等净业行人大有恩德,吾人唯应纯孝于佛,怀慕终身。《孟子万章》章句有云:“人少,则慕父母;知好色,则慕少艾;有妻子,则慕妻子;仕则慕君,不得于君则热中。大孝终身慕父母。五十而慕者,予于大舜见之矣!”孟子申赞虞舜之纯孝,非常人所能企及。大凡人生少时,情窦未开,其良知良能,止知恋慕父母。及稍长而知好色,即移其慕于少女。及既壮而有家室,即移其慕于妻子。及出而求仕,即移其慕于事君。或不得于君之青睐,便躁急心热。是为人心常为情欲功名所迁。必是大孝之人,自少至老,终身只慕父母。古今独称虞舜为大孝,正以其孩提爱亲之本心,始终如一。以此喻显吾辈净业行人,当如虞舜之大孝,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,渴仰恋慕阿弥陀佛,恒常忆佛念佛,如是父子身影相随,永不分离。 

 所言“左右无方”者,《礼记檀弓》云:“事亲有隐而无犯,左右就养无方。”意谓事奉至亲的父母,可以隐瞒自己的一些难言之隐,以免父母挂怀。对父母的过失,只可婉言微谏,适可而止,不可犯颜斥责。而且要贴近父母亲左右,做出无与伦比的服侍奉养。

又“定省不违”者,《礼记曲礼》曰:“凡为人子之礼,冬温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。”意谓凡属做人子女的礼敬父母,就寝前,冬季先暖温床被,夏季先清凉床席。黄昏餐后请父母安,早晨省亲盥洗。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周慎当如此。

2.jpg

世间子女对父母尚且如是孝敬,吾辈净业行人更应对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尽形寿渴仰敬慕,从生至老,行住坐卧,夙兴夜寐,一句弥陀,执持不失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并将世出世间一切善行功德,一总回向,普令法界众生同登极乐,同觐弥陀,同成佛道。纯孝恭敬,仰慕佛德,如是修行净业,庶几仰答释迦弥陀两土世尊之恩德于百千万亿分之一。伏冀净业同仁,培植涵养纯孝之心,步武莲祖芳躅,增上净土情怀,他日得与莲祖相聚于极乐莲池海会,同作阿弥陀佛法王子,何幸如之。

南无阿弥陀佛!

(待续)


收藏  纠错

上一篇:《净土》征稿启事
下一篇:从向外到向内——我的念佛心路历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