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来最早,译本独多”。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从西域、天竺来到中国,时间是最早,翻译的译本是最多,有两个特点。其他大乘经典都各有不同的几次翻译,像《法华经》有六次的翻译,现在剩下了三本;《金刚经》也有六次的翻译,也都保存下来了。《无量寿经》竟然有十二次翻译,这是绝无仅有的。
大家可以看看《附表》,是哪十二次翻译?想给大家介绍一下,也由此来缅怀、感恩这些翻译大德。五存七佚——十二次翻译当中,有五个译本保存下来了,七种译本佚失了。虽然佚失了,在诸朝代的经录里面都有表示。
从十二次翻译当中,我们有个注解。首先从朝代来说,是经历了八个朝代。从后汉、三国的吴国、曹魏,以及到赵匡胤的赵宋,八个朝代,绵历八百三十二年,时间跨度也最长。而且,翻译的主要的十个译本都是在后汉、两晋南北朝完成的,唐代有一个译本,赵宋有一个译本。也就是说,主要的翻译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的,加两汉。
第二个注解是翻译者的国籍。从这个国籍来看,就能知道佛教传到中国是从哪个线路过来的,也可以证明佛教从印度过来,不是直接传过来的,而是印度佛教先到了西域诸国,再展转地来到中国的。所以这里都能表达,西域诸国的译经师有八个人,印度的只有三人,震旦国一人。
看看这些译经师。里面是有内涵的,每个翻译者后面都有一段艰险的历程,有一种无比的菩提心和甚深的学问在里面。大部分译经师来我们中国传法,就是一条不归之路,不会想到“我去了,赶紧再回国”的,绝大多数都是在我们中国一辈子了,中国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。这只有佛教的译经高僧才有这种胸怀,在无佛法处住持三宝,也说明佛教是超国家的,是全人类的。
……(中略)
再来看第三个说明。这些翻译师来震旦国是从哪里,哪条线路来的?从这些来历来看,大部分是沿着丝绸之路,陆行过来的。丝绸之路,说起这个,就跟汉代的张骞有关系了,叫凿空西域。张骞通西域,不是为了文化的目的,是为了军事的目的。当时,汉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,这些匈奴常常过来骚扰,汉武帝的时候军力比较强大一点,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了。原来汉朝都比较弱,为什么要和亲?这是没有办法,弄不过人家。到了汉武帝,他知道月氏国的人原先是在敦煌一带的,是被匈奴赶走的,才是从西边撤离,到了阿姆河流域一带,然后攻破了大夏,才站稳脚跟的。所以汉武帝就想联合月氏国来对付匈奴,来左右夹攻,所以是派张骞去做这个事情的。张骞一去就被匈奴抓了,关了十一年,好不容易逃脱,又展转地跑到很西的地方,找到月氏国。月氏国,这时候占领了大夏,那个流域非常的富饶,所以再叫他要复仇打仗,他不愿意,所以这次出使并没有什么结果。但是歪打正着,他开通了这条道路,知道这条道路有哪些国家,有什么风俗,也包括知道了印度这个地方。以及知道了印度还有中国的商人过去,叫邛竹,四川的那个竹,还有丝绸都在那里有出现,这就叫古丝绸之路。这条丝绸之路又有几个支线到印度,这就是说起来比较复杂了。总之,大家知道,这是往印度有一条陆行的道路,是从汉代以来的丝绸之路。
还有一条震旦国跟印度可以交流的,是从海路走,这就从南海地区。比如法显回来,他去是从丝绸之路去的,回来是从海路过来的。像从斯里兰卡——锡兰这些,一般是到广州,这条海路。
这一般是谈两条线路,但现在发现还有一条道路,是通过四川到云南,到缅甸,这条道路也能去印度。
这十二个翻译师大部分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,少数几个是从海路过来的。
再来讨论翻译的语种,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梵文,这古梵文的音叫?斯可图语系;还有一种语系是印度的地方俗语,它可能就是比较侧重于巴利文语系。梵文经典和巴利文经典,哪个更早点,哪个更后一点,现在也不一定搞得很清楚。总之,大乘经典,都是梵文经本。但由于大乘经典是从西域过来的,还有一种是间接翻译,就是梵文先翻译成西域的方言。西域一带有一些文字,比如佉卢文、婆罗谜文、吐火罗语、粟特语,所以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记载,这些西域来的三藏法师手持胡本,就不是梵本,手持胡本来翻译成汉文,所以这里面是比较多元的。我们就对于译本的背景知识作了一个介绍。
《无量寿经》的翻译是整个佛教翻译到中国的一个缩影。从汉明帝,公元六十七年开始,就是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尊者开始的翻译,直到近代,有两千年的漫长的过程,翻译的经典总数多达一万五千多卷,翻译者是超过二百人以上。所以,我们面对着这么一个丰富的文化遗产,是要感恩这些翻译者的。这些翻译者,特别是早期过来的,真是九死一生,发了大菩提心,是把震旦国作为他的精神的故乡,是一条不归的单行的传播的道路。
——节选自《佛说无量寿经》述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