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学佛好多年都不敢受戒,怕自己做不到。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受了五戒,现在已经快两年了,才觉得真的没那么难。是自己以前太颠倒了,太堕落了,才把做人的起码要求,当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标准……”一位莲友如是说。
没错,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习惯把不正常当作“正常”,一旦有一个正常出现时,人们就马上觉得“不正常”。佛门的“五戒”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在传统社会,并不是特别高的做人标准。
佛家“五戒”与儒家“五常”
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,对于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并不陌生。古来的祖师大德反复提及,儒家的“五常”与佛家的“五戒”是相通的。宋朝的契嵩禅师在《辅教编·戒孝章》中说:“五戒,始一曰不杀,次二曰不盗,次三曰不邪淫,次四曰不妄言,次五曰不饮酒。夫不杀,仁也;不盗,义也;不邪淫,礼也;不饮酒,智也;不妄言,信也。是五者,修则成其人,显其亲,不亦孝乎?是五者有一不修,则弃其身,辱其亲,不亦不孝乎?夫五戒有孝之蕴,而世俗不睹,忽之而未始谅也。”
儒家教育以“孝”为核心,这里把“五戒”和“孝”直接联系起来:一个人能够做到五戒,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,就能使自己的父母心生荣耀,这就是孝的体现。反之,做不到五戒,德行有亏,就会使自己的父母也跟着蒙羞,这就是不孝。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朴素,可是却发人深省。
有人会说,这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,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,人们都希望自由自在,不喜欢被束缚限制。有的人学佛后之所以不愿受戒,不愿持戒,原因也在于此:不自由。而对于什么是自由,什么是不自由,我们有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呢?举个例子来说,一个司机开着车在路上走,由于他喜欢自由,不喜欢被限制,所以总是不按照交通规则驾驶,频繁逆行、闯红灯。眼前是自由了,可是接下来就可能被交警罚款、批评教育,甚至拘留。如果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出了大的交通事故,可能还要被判刑。所以,这种不守规矩的做法,虽然获得了一时的自由,可换来的却是后面长久的不自由。试问,一个有智慧、有远见的人会这样做吗?受戒和持戒也是一样的道理。如果为了一时的自由,不管不顾,埋头造业,按照因果法则,善恶有报,那简直就是刀头舔蜜,饮鸩止渴。
人生需要“五戒”的摄护
戒律是佛陀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而制定的,不论学佛不学佛,至少应该守好“五戒”,因为这和我们的祸福利害息息相关。
先说不杀生戒。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,习惯了杀生吃肉,想怎么杀就怎么杀,想怎么吃就怎么吃,非常自由随意。可是要知道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杀生会招致疾病缠身甚至短命的果报。现代社会,癌症的高发率和杀生吃肉有很大的关系。由于随意捕杀动物,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,最终也会殃及人类自己。更可怕的是,杀生者与被杀者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恶缘。
《楞严经》里说,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,冤冤相报,苦不堪言。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上说杀生的果报有十种:“一、冤家转多,二、见者不喜,三、有情惊怖,四、恒受苦恼,五、常思杀业,六、梦见忧苦,七、临终悔恨,八、寿命短促,九、心识愚昧,十、死堕地狱。”
杀生犯戒,会使得我们在轮回中的生命层次越来越低,也就越来越不自由。如果杀生的共业深重,因缘成熟时,就会出现众生的大面积死亡,比如战争、瘟疫等。所以,杀生看似自由,可是最终却导致不自由。那么反过来说,持不杀生戒,不但不会再和众生结恶缘,欠命债,而且由于持戒,还会有诸多善神日夜护卫,消业障,增福慧,身心康泰,和乐祯祥。正如忏云老和尚所说,业转了,肉就不香了。
再说不偷盗戒。古人说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追求财富本没有错,但要遵守做人的底线。有的人为了获得财富,无视法律,无视道德,不择手段。比如通过偷盗、抢劫、挪用公款等非法手段谋求不义之财,认为偷来的、抢来的就是自己的了,只要能获得财富就行,根本不在乎获取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法。
从因果上来说,是你的,谁也抢不走;不是你的,强求也得不到。如果命里本来就有,又何必铤而走险去偷盗,多此一举。如果命里没有这些福报,你强求得来反而会招来祸患。非理非法盗用他人的财物,偷盗者常常会有负罪感,要承受良心的拷问,这种心理折磨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够体会。而且凶财凶出,不义之财是不长久的。而当偷盗的行为一旦被发现,坏名声甚至牢狱之灾,便接踵而来,进而导致善友、眷属远离自己,甚至还会因为人格污点而遭社会抛弃。
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上说偷盗的果报有十种:“一、结宿冤,二、恒疑虑,三、恶友随逐,四、善友远离,五、破佛净戒,六、王法谪罚,七、恣纵豫逸,八、恒时忧恼,九、不自在,十、死入地狱。”如果众生偷盗的共业太深重,就会出现霜雹、虫蝗、饥馑、水旱等灾难,令众生资财损耗,所用乏少。
再说不邪淫戒。“发乎情,止乎礼”是古人之风,而现在的一些人追求个性解放、行为自由,邪淫现象已经屡见不鲜:婚前同居、恋爱劈腿、婚内出轨、同性恋等种种现象,层出不穷。婚前性行为者弃舍了贞洁,搞婚外情的人背弃了家庭责任,第三者插足破坏了别人的家庭,同性恋则更是浊恶颠倒。很多青少年还未成人,已经因邪淫搞坏了身体,透支了福报,一桩桩悲剧让人触目惊心。从因果上来说,没有人会因为邪淫而变得幸福,反而常常是落得妻离子散、恶名远扬、丢官、破财、疾病现前……这些果报,其实在佛经里早已说得清清楚楚。
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上说邪淫的果报有十种:“一、欲心炽盛,二、妻不贞良,三、不善增长,四、善法消灭,五、男女纵逸,六、资财密散,七、心多疑虑,八、远离善友,九、亲族不信,十、命终三涂。”邪淫不仅会在当生感召到不好的果报,而且更可怕的是死后会堕入三恶道,那时欲求解脱出离就更是遥遥无期了。万恶淫为首,邪淫是最消耗人的福报的,所以一个人能洁身自好,实在太重要了。
再说不妄语戒。司马光说,一个人要以诚立身处世,诚就从不妄语开始。(“(刘安世)从学于司马光,咨尽心行己之要,光教之以诚,且令自不妄语始。”出自《宋史·刘安世传》)不妄语戒包括四个方面:不妄言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。所谓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”,这几条都需要我们好好反思,深加注意。
妄言,就是撒谎骗人。待人以诚,是古今不变的行为准则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,有的人与别人相处信口雌黄、虚伪狡诈,以为用机心能骗得了别人,实际上是掩耳盗铃,得不偿失。不讲诚信的人,最终会失去个人信誉,人际关系恶化;不讲诚信的商家,生产、出售假冒伪劣商品,最终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,甚至倒闭破产;而国与国之间不讲诚信,则会导致国际关系恶化,甚至引发战争,威胁世界和平。
绮语,是指花言巧语,说引人邪思的轻浮无礼之言。孔子说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意思是说,有的人花言巧语,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仁爱之心的。谄曲之心是人格道德的天敌。有的人为了获得某种利益,吹吹拍拍,逢场作戏,言不由衷。还有的人把下流当作幽默,喜好谈说风流邪僻的语言,引人淫念。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交媒体上大量存在,污染了社会风气。也有著书立说者,逢迎谄媚、颠倒黑白,由此传播出来的邪知邪见,危害着社会人心。
两舌,就是言语反复,前后不一,挑拨离间。比如有媒体为了博人眼球,搬弄是非,断章取义,人为制造名人之间的矛盾,甚至一些普通网民也跟着起哄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“带节奏”,最后导致矛盾升级,败坏了别人的名誉,严重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。
恶口,就是以恶言骂人。出语温润,能够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。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,内心压力大,在一些公共场合,常会看到一些发生口角的现象,有的出言不逊,甚至会动手打人。在网络上,由于虚拟的环境缺少监管,“键盘侠”们只图一时口快,而不顾真相如何,肆意对人对事进行语言攻击。近些年也有不少人因遭遇网络暴力而抑郁,甚至轻生。所以在网络时代,我们更应该谨慎,善于换位思考,不出恶言。
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上说妄语的果报有十种:“一、口气恒臭,二、正直远离,三、谄曲日增,四、非人相近,五、忠言不信,六、智慧鲜少,七、称扬不实,八、诚语不发,九、爱论是非,十、身谢恶趣。”诚信是人立身行道,以及社会和谐的基础。所以孔子说,一个国家可以没有粮食,没有军备,但是民无信不立。
再说不饮酒戒。在五戒当中,杀、盗、淫、妄是性戒,酒是遮戒。性戒,不管受没受戒,只要犯了,就有罪过。遮戒,“遮”有防止的意思,虽然不受这条戒时喝酒没有破戒之罪,但酒素来被称为“无明毒药”,喝酒会令人神志不清,容易触犯前四条性戒。
有这样一个例子:有一个少爷,到了饭点想喝点酒,但是没有菜下酒。于是他就偷偷把邻居家的鸡抓过来杀了当下酒菜。酒足饭饱以后,邻家大嫂登门,问少爷是否看见她家的鸡,少爷就谎称没有见到。他见大嫂有几分姿色,便生起歹意,把她玷污了。最后,少爷被官府捉拿治罪,追悔莫及。因为喝酒一件事,就把前四条根本戒都犯了,可见喝酒是多么误事!
放眼当下,许多社会恶性事件都与酗酒有关。酒后寻衅滋事,因酒驾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刑事案件,屡见不鲜。
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上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:“一、资财散失,二、现多疾病,三、因兴斗诤,四、增长杀害,五、增长瞋恚,六、多不遂意,七、智慧渐寡,八、福德不增,九、福德转减,十、显露秘密,十一、事业不成,十二、多增忧苦,十三、诸根暗昧,十四、毁辱父母,十五、不敬沙门,十六、不信婆罗门,十七、不尊敬佛,十八、不敬僧法,十九、亲近恶友,二十、舍离善友,二十一、弃舍饮食,二十二、形不隐密,二十三、淫欲炽盛,二十四、众人不悦,二十五、多增语笑,二十六、父母不喜,二十七、眷属嫌弃,二十八、受持非法,二十九、远离正法,三十、不敬贤善,三十一、违犯过非,三十二、远离圆寂,三十三、颠狂转增,三十四、身心散乱,三十五、作恶放逸,三十六、身谢命终,堕大地狱,受苦无穷。”
结合佛陀制戒的精神,吸烟、吸毒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一条戒当中。尤其是吸毒,实在害人不浅。多少人因吸毒搞得倾家荡产,甚至一命呜呼。有的人为了搞到吸毒的钱不惜铤而走险,去偷盗、抢劫,走上不归路。也有不少明星因为吸毒落得身败名裂,余生凄凉。
从自律中获得真正的自由
五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,像八关斋戒、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萨戒,都是以五戒为基础的。佛陀制定戒律,是为道制戒,是为了众生的解脱而制戒,这是根本的精神。而涉及到具体的戒条,都是针对众生的毛病而对症下药。一个能够持戒的人,其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与不持戒的人是不一样的。五戒是得人身的基础,守不住五戒,来世就没有做人的资格,甚至在世时就会被骂为“畜生”“禽兽”。佛在《涅槃经》里说,“得人身者,如爪上土,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”,可见能够受持五戒是多么稀有难得。哪怕一时不能完全受持,能够受持其中一条都会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利益。《万善先资》中记载了一则“卖斋立摄”的故事:
湖北麻城有个姓王的人,持长斋持了三年,有一天忽然得了恶疮,心里就生出退悔之意。有朋友安慰他说:“你是持斋的人,佛天会保佑你的。”王某说:“我持斋三年了,却招来这样的恶报,持斋有什么用呢?”朋友说:“如果你后悔持斋了,不想要这个斋的功德了,能不能卖给我呢?”王某问怎么卖,朋友说:“一分一天,三年值十两八钱银子。”王某很高兴,就写好字据把斋卖给了朋友。当天夜里,王某梦见两个鬼来骂他:“十个月前,你命中的福禄就已经尽了,由于持斋的缘故,才把你的命延到今天。现在你把斋卖了,你的命数已经超出期限了。”说着,就要把他带走。王某请求缓一缓,他要去找朋友索回所卖的斋,而且立誓继续持长斋。到了第二天,王某找到他的朋友,要索回卖斋的字据。朋友说:“我昨天把字据拿回来以后,就在佛前焚化了。”王某悔恨不已,当即就死去了。
戒律旨在教众生趋吉避凶,从烦恼的束缚走向解脱的自由,相当于在人生路上,为我们系上了安全带。在老一辈人中,即使是不学佛的人,也不乏预知时至、自在离世的例子,这和他们存心厚道、少欲知足有直接的关系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云:“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。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其有曾行恶事,后自改悔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久久必获吉庆,所谓转祸为福也。”
整个社会要想良性发展,人们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,而“五戒”就是这条底线。判断一个人是善人还是恶人,五戒可以作为一条基本的标准。持好这五条戒,就是为个人和社会建立起道德屏障,令我们显发道德人格的光芒,令整个社会都臻于吉祥和乐。
本文选自《净土》2022年第3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