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上古圣君依据人心世情制定礼仪,以规范人伦纲常、社会秩序(礼以象地),礼施美好恩惠于人类。又制雅正之乐陶冶性情,荡涤邪伪,风移俗易,俾民复归于诚明天道(乐以象天)。礼乐之道,大矣哉。
然周衰,至春秋之际,礼废乐坏,人心不古,天下大乱。有大成至圣孔夫子应运而生,重整古代文化典籍,于乱世振木铎之声。晚年归鲁,日坐杏坛,鼓琴与其徒,叙书(《尚书》),传礼(“三礼”),删诗(《诗经》),正乐,赞易(《周易》),为华夏民族肇万世文化之魂。伟哉,宣圣。
一
孔子乃观乐高手
孔子明睿天授、博学多能,对音乐亦有着非凡的造诣和感悟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:“孔子学琴于师襄,十日不进。”通常在师襄子教授学生的过程中,当一首琴曲练得差不多了,就会再教第二首。然孔子一首琴曲已练得相当纯熟,仍不肯换新曲目,说“未得其数”,意谓还没有把握琴曲的韵律之美;于是再练几天,终于“得其数”了,师襄子就让其学新的曲子,但孔子说“未得其志”,即我尚未领会乐曲的志趣;于是继续练习,当“得其志”时,师襄子说可以继续往下学了,但孔子说“未得其人”,就是说尚未感通作曲者的内心世界。于是继续练习,时而庄重穆然,若有所思;时而怡然高望,志意深远。
此时孔子对师襄子说,我已“得其为人”,其人“黯然而黑,颀然而长,眼如望洋,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!”意谓作曲者皮肤深黑,身材颀长,眼睛深邃,仿若统治着四方的王者,这个作曲者大概就是周文王吧!师襄子听闻此言,赶紧避席拱手作礼,说“君子圣人也”。因为师襄子并没有告诉孔子琴曲的名称,而此曲正为《文王操》。孔子可通过琴声便能感知出作曲者,可见其对音乐的精髓领悟已非常高深。
乐本心具
孔子所处的时代已“礼崩乐坏”,真正懂“乐”的人并不多见。原本这些“乐学”乃朝廷庙堂之学,是从不流向民间的,自西周东迁以后,周王室逐渐衰微,众多的宫廷乐师流落民间,故有“礼失求诸野”之说,上流社会的“礼乐”之学往往要到民间去求。
孔子深谙乐学之真谛,从其对鲁大师(鲁国专门掌管音乐的官员)论乐可见一斑。然而乐学的真谛为何?音乐实为心性的音声化体现,抒发的是心的声音,故“乐”亦为心之本体,说到底还是道的问题。一个深谙乐学真谛之人,听闻到一首乐曲,便能感知其内具之审美与德性,《论语·述而》载:“子在齐,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‘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?”意谓,孔子在齐国,听闻到《韶》乐,并习学之,深入乐曲之意境,三个月中,食肉不知肉味。赞叹曰:真想不到虞舜制作《韶》乐,能臻于如此完美的程度。又云:“子谓《韶》: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谓《武》: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意谓虞舜所作的《韶》,既有高度的音乐美,又有完备的德性(因禅让故)。而周武王制作的《武》,美的意境亦甚高,而德性不完备(因征伐故)。何以孔子能细微感知《韶》《武》之区别呢?乃由其渊深的心性修养功夫所致。因其知正心,故而知音乐,是以“知心”“知乐”互为因果、相辅相成。然此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,因为这远非“宫商角徵羽”之“五音六律”等技巧层面的问题,已上升到乐与心性与政治的高度。
故孔子此处论“乐”,实则是在论“心”,因为音乐乃由心性生发,反之音乐亦可正心。古代文士总是携琴,随时随地弹琴正心、调心,怡养性情。如孔子自卫国返鲁国时,隐谷之中,见兰独茂,慨叹曰:兰当为王者香,今与众杂草为伍。乃止车援琴鼓之,作《猗兰操》,曰: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何彼苍天,不得其所……”以兰况己,抒发怀道不遇之幽怀。
二
乐曲三阶义
《论语·八佾》载:“子语鲁大师乐,曰:‘乐,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从之,纯如也,皦如也,绎如也,以成。?”在这段文句中,孔子阐述一曲完美乐曲由三个阶段组成,精义入神,堪为音乐结构美善之表范。
1、其静也翕
既知乐本心具,“谈乐”即是“论心”。是故,孔子对鲁国乐师说,音乐是可以了知其奥秘与组成的。
第一阶,“始作,翕如也”。何为“翕”?“翕”为闭合、收拢之意,表示一种静定的状态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云:“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。”坤表大地,处静态时虽如如不动,却能承载万物,养育一切。所以这句话就是说,乐曲启奏前,要静定其心,回复诚明原点,在此原点积蓄、聚合乐曲展开的力量,摒弃邪伪染污之念想,为乐曲的尽善尽美做良嘉之缘起。
是为“始作,翕如也”之义。
2、其动也辟
“从之,纯如也,皦如也。”其静定诚明心境,微细启动,渐渐发舒,是为“从之”。当“翕如”的良佳原点建立之后,将纯净之音渐次发舒,是为“纯如也”。此音声心光渐渐宏大,如杲日升空,遍照万象,乐曲进入华彩阶段,即为“曒如也”。
何为“纯如”?由“翕如”之因心发动,音乐之基调逐渐呈现,内涵逐渐明朗,表达与诚明基调相应,纯净不杂,用志不分,即为“纯如也”。乐曲于纯如中,舒展盛大,即进入“皦如”的状态,如杲日升空,普照万象;亦如天覆地载,含育一切,圣德汪洋,普润群生,构成乐曲的华彩阶段。
3、余音缕缕,大功告成
当音乐到了“皦如”的程度,就要慢慢收敛,如盛夏后之秋阳,如春蚕抽丝般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,此即“绎如”。这代表修行到最宏大的境地,但仍要保持后劲,念念相续,不令间断。就如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中,每一个行愿最后皆为: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、我愿乃尽;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界不能尽故,我此行愿,无有穷尽,身口意业,无有疲厌。“无有穷尽”就属于“绎如”,矢志不间断的状态,绵绵密密,尽未来际。直至大功告成,臻至大圆满而后已,是为“以成”。大曲告终,庆快平生。
证知孔子所述乐曲三阶,不仅是音乐结构铺成,亦是成办世间事业与出世间道业的不可或缺的共同要素。音声之道可通乎天地自然,察乎世间政治兴衰。
上善之乐可涵养心性,开显良知,故圣人施教往往离不开音乐。阿弥陀佛于极乐净土亦以音声教化众生,堪称法界音乐之都,风声、水声、百鸟谐鸣声,以及虚空当中的乐器声,皆在协奏美妙盛大的交响乐,其音格调高雅,皆具清、畅、哀、亮、微、妙、和、雅八种特质。此音声能令闻者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亦能证得音响忍、柔顺忍、无生法忍。由此可见,在整个法界当中,极乐世界将音乐的善美教化推到了极致。
吾人自性本具良知,亦具知乐之德能,伏愿人人皆正己心、闻雅正之乐,返朴还淳,俾令自他同臻于太和至乐。南无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