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品上生者。或有众生,作众恶业,虽不诽谤方等经典。如此愚人,多造恶法,无有惭愧。命欲终时,遇善知识,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。以闻如是诸经名故,除却千劫极重恶业。智者复教合掌叉手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称佛名故,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。尔时彼佛,即遣化佛、化观世音、化大势至,至行者前。赞言:善男子!以汝称佛名故,诸罪消灭,我来迎汝。作是语已,行者即见化佛光明,遍满其室。见已欢喜,即便命终,乘宝莲华,随化佛后,生宝池中。
—— 善导大师《观经四贴疏 • 散善义》
下品上生,造的恶比较轻微一点。
那么,这个简机的众生,就是“或有众生”,这是总举造恶根机的众生。“作众恶业”就是造作众多的恶业,主要是在十恶的范围——身三,杀盗淫;口四,妄语绮语两舌恶口;心业的贪瞋痴。造作众多的恶业。
虽然造作众多的罪业,但他对大乘的佛经不生诽谤之心,这是他还有一点善根。虽然不谤方等经典,但是他也不是很信。他的愚痴烦恼很重,造作十恶的恶业就在于他无明、愚痴,不信善恶因果报应,所以一生当中造作众多的恶业,而且造了恶业没有惭愧心。
很多的众生都是这样,一身的毛病缺点,但是他还认为自己了不起,还是一个善人。一个人没有惭愧心,他就没有羞耻心。人到了无耻的程度,那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的。我们大至一个民族,乃至于个人,都应该面对自己的种种过失,要冷静地反省,要能够有羞耻心,生起惭愧、忏悔心,这样他才能改恶修善。
如果面对自己所造作的恶业,所做的过失来掩盖,不去面对,而且用种种的辩护来遮盖这些过失,那么这是最没有救了。也就意味着他的未来还重新要犯,他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,也就是他内心的正面的、佛性的力量还没有生起来。当他没有惭愧心的时候,他造作恶法他还很自豪,“你看我还敢抢银行,我多么勇敢,你还不敢呢”,造恶还成了他很炫耀的资本。“你看我玩弄手段,偷税漏税,天衣无缝,我又赚了多少钱喽,假冒伪劣的商品我做得多么多么逼真”,他没有惭愧心。
所以,这样的人就成为愚人,不是智慧者所做的事情。
那么,由这样的造恶的因缘,如是因,如是果,临命终时他就会遭遇种种的痛苦。在遭遇痛苦的时候,这时还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。这是他的善根,由于他不诽谤大乘经典,这也是他宿世对大乘经典的一份尊重在里面,由这个善根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。因为他造作种种罪业无有惭愧心,按他的因果一定是下三恶道的,这时候遇到的善知识是往生善知识,注意,如果是其他的善知识,在这里都救不了他,是遇到念佛的善知识。
善知识面对他临终时候的痛苦,就跟他说大乘经典“十二部经”。这个“十二部”不是指一部两部三部四部的十二部,这个“十二部经”是一个名相概念,是指一代时教很多的佛经,有十二种类型、题材所组织的。像修多罗、重颂、孤颂、受记乃至于未曾有经,是这样的十二部经。十二部经是指大乘,小乘只有九部经。善知识就为他说大乘的经题给他听。
这个造恶的众生闻到,这时候的“闻”包括信,他真的闻信了这样的大乘佛典的经名,这个善知识会给他赞叹大乘经典不可思议的功德,这位恶人闻到大乘经典的功德之力,就除千劫重罪,不仅今生的重罪除掉,千劫的重罪都除掉了。除掉之后,这个善知识(善知识叫智者了,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相信念佛法门,所以称为智者)就再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。这个恶人他听话,他也就跟着去念,由于他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,当下就除却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。
在这里,大家注意这两段的比较。闻十二部经的题目只除千劫重罪,但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,却除罪五百万劫,五百万劫就是五十亿劫。那显然念佛灭罪的功德就大得很多了,那么这是什么原因?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:
第一,这个造罪的人业障重,加以在临命终死亡的种种苦相来逼迫他,所以这个善知识虽然说了很多经典的题目,但这个恶人临命终时他接纳的心是很浮泛的,是很散乱的,由于心散乱故,他除罪的功德就比较轻。相比较,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简单,执持一句,执持一法,他能够把散乱的心摄住,让他住心在这个名号当中,让他正念去称名,他那个称名的心专注,重心在那里,所以他除罪的这种功德大,这是第一。
第二,由于这个名号是万德洪名,内聚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在里面,其中就有灭罪的功德,在大乘经典讲,有很多法门能够除这个罪、那个罪,比如谤般若的罪很重,如果修其他的法门都很难忏掉这个罪,但是修念佛三昧,可以忏除谤大般若的罪业。
由于这个名号灭罪的功德大故,所以称佛名能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。
“尔时彼佛,即遣化佛、化观世音、化大势至,至行者前。赞言:善男子!以汝称佛名故,诸罪消灭,我来迎汝。作是语已,行者即见化佛光明,遍满其室。见已欢喜,即便命终,乘宝莲华,随化佛后,生宝池中。”
这是由于他称佛名,感得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接引。
这里感应是立竿见影的。就在这个行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时,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、化观世音、化大势至,就是从阿弥陀佛的报身的光明里面变化成化阿弥陀佛、化观世音、化大势至以及其他的圣众,应念佛的音声马上现在行者的面前。
这些化佛菩萨一现在行者面前,就同声赞叹行人。赞叹他:“善男子啊,由于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故,往昔的恶业就消灭了,所以我来迎汝”,这是化佛说:“我来迎汝”。行者一听到这个话很欢喜,又看到化佛放光,遍满他的屋子。行者蒙化佛的光明注照,他的业报身就在此土命终了,命终后就乘着七宝莲华,随从化阿弥陀佛后面,往生到西方净土的七宝池中——这就是文成印坏,现前的化佛菩萨和七宝莲华,就是这个行人的净土生阴,所以他是当下的。这个娑婆世界的业报身一结束,他的中阴身就在那莲华上,就是生到了净土。
这一段特别注意,善导大师也特别指明一点,“明所闻化赞,但述称佛之功,我来迎汝,不论闻经之事,然望佛愿意者,唯劝正念称名,往生义疾,不同杂善之业,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,劝令称名,将为要益也,应知。”
那么,从下辈三品当中,我们注意到有一个特点,就是处处赞叹称名的功德。在下品上生里面,这个行者所闻到的化佛菩萨赞叹,并没有赞叹他听了大乘十二部经首题目的功德,而是特别赞叹他“以汝称佛名故,我来迎汝”。这就特别标显出你称佛名的功德很大。那么,这个赞叹就正好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遥相呼应,第十八愿就特别谈到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”,标出信愿持名,所以这里就没有提到闻大乘经典的事。
那么,通过这样的一个文字的转换,我们就要理解佛的本意在什么地方。两土世尊处处劝勉我们的是正念称名,只有信愿称佛名号,他往生净土才能快速、才能直接,不会走弯路,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意故。
那么,这往生直接、快速就跟疏杂之行,比较散乱的善业相比,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所以这部《观经》,乃至其他的大乘经典,都处处广泛的赞叹,劝勉一切的众生称念佛名,这是我们所要注重的要点。
【讲述:大安法师】